当前位置:首页>长治市平顺县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府文件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索引号:000014349/2022-36450 | 成文日期:2022-06-09 |
发文机关:平顺县人民政府 | 发布日期:2022-06-09 |
发文字号:平政发〔2022〕35号 | 主题词: |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单位:
《平顺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平顺县人民政府
2022年6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平顺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为全面推动我县“十四五”期间体育事业发展,有效发挥体育在增进人民健康、凝聚发展动力、构建富强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努力实现全县体育事业与国民经济、社会事业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 (2021-2025年)的通知》(国发〔2021〕11号)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晋政发〔2022〕4号)以及《长治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治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长政发〔2022〕31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展示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综合价值与多元功能,加快推动建成覆盖城乡、便民惠民、持续发展、不断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为全方位推进平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底,全民健身意识普遍提升,全民健身设施更加完善,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全民健身组织更加健全,全民健身服务更加有力,全民健身活动更加丰富,参与运动项目人数持续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县、乡、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新建或改扩建体育公园2个以上,全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平方米,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2名,每万人体育社会组织数量达到0.8个,建成全民健身辅导站点200个以上,《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总体达标合格率达到91.5%,体育产业逐步壮大。
三、主要任务
(一)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建设公共体育场、游泳馆和社会性篮球、足球等体育项目场地,加强乡镇健身场地器材配备,完善“15分钟体育生活圈”,构建“处处可健身”的高品质运动空间。加强体育公园、骑行道、登山步道、健身步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做好健身设施及时更新维护。新建居住区要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公共健身设施,纳入施工图纸审查,验收未达标不得交付使用。支持社会力量建设“健身房”,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资源建设共享健身空间。提高现有体育设施利用率,防止公共体育设施闲置浪费或被挤占、挪用。
推动健身场地全面开放共享。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带头开放可用于健身的空间,做到能开尽开。已建成且有条件的学校要进行“一场两门、早晚两开”体育设施安全隔离改造;新建学校规划设计的体育设施要符合开放条件;鼓励学校体育场地及设施对社会实行免费开放。创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模式,安装体育场馆信息化管理服务系统,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场馆智能化管理,进一步做好现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二)广泛开展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坚持线上线下结合、传统新兴并举,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通过全民健身实现全民健康的战略思想,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认真组织开展好“全民健身日”主题活动,广泛倡导“更健康、更快乐、更长寿”健身理念,推进全民健身走进群众日常生活。努力推动乡镇级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举办农运会、拔河、健身舞等突出“农”字特色的项目。认真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积极推动三大球及网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等项目的发展。大力发展特色体育项目,进一步宣传打造我县“通天峡山地马拉松”等体育品牌项目。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积极组织开展全民健身志愿宣讲活动,如:武术、健身舞、健身气功、太极拳等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宣传健身知识、教授健身技能。充分利用我县旅游资源优势,进一步打造户外登山、徒步、骑行等休闲体育活动基地和精品线路。通过放宽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的准入标准,形成青少年、中老年、妇女、农民各层级积极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面联动的赛事活动体系。
(三)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组织社区体育活动、指导科学健身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高指导服务率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组织体育志愿服务“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等活动,进行健身指导巡讲和科学健身指导。借助各类线上视频及社交平台,鼓励体育社会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以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开展线上体育活动及指导服务,为群众提供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鼓励群众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参与居家健身活动,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升全民健康和免疫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认真落实“放管服”的各项要求,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的良性运行机制,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推进规范化、社会化运作。加大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力度,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参与和承接政府购买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挥体育社会组织专业优势,推广体育运动,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构建以县体育总会为枢纽,各类单项和人群体育协会为支撑,基层体育组织为主体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重点加强体育组织建设,推行“3+X”(即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加若干单项体育协会)模式。建立完善县、乡(镇)、村(社区)多级体育社团网络体系,鼓励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下沉行政村(社区),力争覆盖更多项目、更多人群,形成“上级社团组织下级社团、各级社团联系群众”的活动参与形式。
(五)推动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开展。贯彻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鼓励学校、社区等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运动干预和科学普及,培养青少年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促进青少年群体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赛事活动,鼓励老年人有组织开展科学健身。关注残疾人健身,新建公共体育设施要统筹考虑残疾人的需要,已建成的要逐步改造提升。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对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的优惠政策。重视职工的体育锻炼,举办丰富多彩的职工文体生活,活跃职工文化生活,增强职工身体素质。推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建设健身场地、购置健身器材和组建健身团队,满足职工的健身需求。巩固拓展体育扶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体育下乡,补齐农村健身设施短板,增强农民健身意识,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六)推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
全面落实体教融合政策。按照 “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模式,加快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支持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普及体育运动技能,帮助青少年掌握2-3项体育运动技能。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一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推动体卫融合。发挥县卫生健康和体育局职能优势,研究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协同、全社会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开展体医融合项目,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联合培训,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积极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根据不同体质开具针对性运动处方,改善亚健康。
促进体旅融合。通过推广滑雪、山地自行车、漂流、马拉松等户外运动项目,拓展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试点打造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网红打卡骑行路、精品赛事等,提高平顺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七)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加强体育宣传工作,大力弘扬体育精神,讲好群众健身故事,不断提高公众对体育工作的认识,强化“生命在于运动”和“主动健康”的理念,抓好青少年“终身体育”观念培养,达到“体育生活化,健身经常化”效果,营造“健身即时尚”的社会氛围,推动形成“晒运动”“晒健康”的新潮流,动员全社会进一步关心支持体育事业,共同推动体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新平顺作出更大贡献。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全民健身工作列入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评价体系,定期收取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各乡镇要结合实际制定好本乡镇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规范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工会、共青团、妇联和社会团体要各尽其能,各司其职,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本实施计划的贯彻落实。
(二)加大财政支持。加强规划实施的资金保障,完善公共财政体育投入机制,形成财政综合支持体系,加大对关键领域、薄弱环节、重点区域的支持力度,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估。完善金融支持政策,拓宽资金渠道,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支持体育发展。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力度。
(三)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树立新型全民健身人才观,健全完善我县体育人才培训计划,统筹推进体育管理人才、体育教练员、体育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产业人才等队伍建设。通过开展培训,提升人才队伍技能水平,培养适应全民健身发展需要的组织、管理、科学健身指导、志愿服务、宣传推广等方面的人才。
(四)加强全民健身法治化标准化建设。完善全民健身法制和政策保障,建立健全体育场馆设施、赛事活动、科学健身指导等管理制度,依法加强领域的监管,建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应急保障机制。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管理、服务标准,落实全民健身设施科学配置、日常巡查、更新维护、信息化管理服务等标准。坚持防控为先,坚持动态调整,统筹赛事活动举办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