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长治市平顺县人民政府>部门信息公开目录>平顺县乡镇信息公开>石城镇>公开内容>计划规划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保存为word 打印 关闭
索引号01236931-5/2021-01843 成文日期2020-12-04
发文机关石城镇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20-12-04
发文字号 主题词

石城镇2020年工作总结暨2021年工作计划

 时间:2017-08-20       大    中    小      来源:长治日报

2020年,石城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镇人大的监督下,全镇上下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坚持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团结干部,依靠群众,凝心聚力、扎实工作,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实现了各项工作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提质增效,民生幸福稳步提升,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抗击新冠疫情,有序复工复产,群众经济来源得到大保障。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石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坚持把疫情防控作为压倒一切的重大政治任务,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成立领导小组、深化调查摸排、实行重点关注,坚持跟踪随访,全面落实党中央、省市县各项部署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市委孙爱军书记批示件精神,全镇上下鼓足干劲,担当作为,主要领导靠前指挥,班子成员带头落实各项制度,以“人不解甲、马不卸鞍”的状态,圆满取得疫情防控阶段性胜利。同时,为了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镇做了以下措施:一是建立疫情防控机制。成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企业复工疫情防控方案,明确异常状况处量流程,按照高度重视、摸清现状、源头控制、落实措施的具体思路做好防控工作。二是配备监测设备和防护用品。配备充足有效的防护口罩、红外体温检测仪等防护用品以及酒精、消毒液、洗手液等消毒杀菌用品。三是开展防护知识宣传教育。复产复工前要到石城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备,由办公室组织卫体、疾控等专业部门进行岗前防控知识培训。四是完善企业专项应急预案。企业提前做好新型冠状态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专项应急预案,明确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及各自的职责,以便及时顺利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发事件的现场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工作。

二、转变脱贫观念,筑牢思想根基,群众内生动力得到大提高。

思想引领行动。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至关重要。我们通过综合运用励志超市、孝善敬老、农民夜校“三大法宝”,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得到显著提升,自主脱贫的干劲更加凸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一是励志超市激发动力。我们按照“四点?六统一”(帮扶单位筹一点、结对干部捐一点、社会企业要一点、分红资金出一点,统一眉头标牌、统一积分规则、统一制度上墙、统一积分卡片、统一登记台账、统一入户告知书)的方式,以村为单位,由镇政府牵头,帮扶单位抓总,鼓励贫困户通过改善户容户貌、产业务工等多种方式获取积分,并用积分到超市兑换相应的生产生活用品。爱心扶贫励志超市运行以来,广大群众以勤劳致富为荣、以懒惰比穷为耻,在全镇形成了一道道争当先进的生动场面。全镇共建立爱心扶贫励志超市30个,共有5000余名贫困群众参与积分兑换,兑换物品20000余件,折合人民币50000余元。二是孝善敬老增加收入。为了最大限度的激发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我们“孝善敬老”文化节、“七在农家”评选活动为契机,鼓励“全家参与、全民参战”,全镇在外务工子女主动回村缴纳赡养费累计90余万元,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内生动力,在增加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同时,也在全镇各个村级文化广场上演了一场场感天动地的孝老盛宴,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动人故事,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三是农民夜校宣讲政策。我们采取镇村干部“搭台”,帮扶干部“唱戏”的方式,以村级文化活动室为平台,充分利用农闲和晚上时间,把群众聚在一起,采取老百姓听得懂、接地气、能领会等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脱贫攻坚要义、讲脱贫攻坚政策、讲农业生产技术,让群众学思想、学文化、学政策、学技术,彻底转变了贫困户“靠着墙根晒太阳 等着他人送小康”的不良风气,实现了从“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的观念转变。

三、狠抓政策落地,推进精准扶贫,群众生产生活得到大实惠。

脱贫攻坚以来,我们认真梳理了中央、省市县委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惠民政策,以县委出台制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措施、帮扶政策100项》为准绳,制定并发放政策明白卡,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全面提升群众知晓度,逐村逐户逐项落实,坚决防止政策在基层“变了味”“走了样”,着力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确保各项扶贫政策在石城大地落地生根。两房补助方面,一是落实危房改造政策,我们按照最高每户补助不超14000元的标准,对全镇实施危房改造的农户进行补助,共补助567.2845万元,其中,农户新建238户、修缮139户、置换5户、集体改造32户,共计414户;二是落实移民搬迁政策,全镇“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共涉及259户757人,其中贫困户215户651人,同步搬迁44户106人,共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4个,县城集中安置5户19人,分散安置8户31人,共争取移民搬迁资金2617.06万元。发展教育方面,一是落实学前幼儿资助政策,为全镇学前教育阶段贫困幼儿,发放资助金35.45万元,合计703人次;二是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99.4375万元,合计2079人次;三是落实雨露计划和大学生补助政策,为中职(中技)、高等职(专)业学生发放资助金147.2万元,合计594人次,为57名考入二本B以上大学生发放资助金285000元。健康扶贫方面,认真开展贫困人口“双签约”服务,累计签约783人,因病致贫签约率达到100%;先后组织医生团队上门开展慢性病患者筛查鉴定1600人次,全镇共有563名慢性病患者办理了慢病证。电商扶贫方面,大力推广“一店带多户”、“扶贫购平台”等电商精准扶贫模式,全镇共建有电商服务站19个,微店47个,直接带动1299户贫困户户均增收800元。金融扶贫方面,共争取小额贷款403户481户次,涉及金额2341万元。

四、推进产业项目,拓宽增收渠道,群众稳定增收得到大增长。

我们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根本举措,立足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现状,围绕“村有当家产业、户有增收项目”,以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为核心,在全县“三大产业”(旅游、光伏、中药材)带动的基础上,结合石城实际,确立了“4+X”产业集聚模式,全力实施产业提升工程。一是324省道服务区项目全面启动。我们本着“盘活废弃资源,集中使用资金,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依托紧邻324省道的便利优势,充分利用盘活原镇政府废弃硅厂,投资建设省道服务区。该项目总投资 1000万元,项目占地面积50亩,通过招商引资800余万元,各村用扶贫资金入股135万元,产业收益后分红,稳步解决10个村集体经济破零问题。截至目前,一起项目已经完工,正在招商阶段,第年分红资金已全部到账。二是集中式光伏电站项目收益明显。该项目打破水电自供区限制,分两期建设,总投资3420万元,占地145亩,异地建在平顺县北耽车乡头村,总规模3680千瓦,涉及全镇20个村,最少的村收益6万元,最多的村收益38万元,有效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增长。三是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扎实推进。总投资1100万,改造升级农田7500亩,新修、改造浇地渠34公里,豆峪村、豆口村、马塔村、王家庄村、东庄村、石城村、青草凹村、克昌村8村群众直接受益。四是花椒树提质扩面项目成效显著。花椒树提质增效、扩面增量项目涉及全镇30个村,3438户,共实施10942.15亩,522899棵。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增加了土地的单位收益,亩产量增幅25%,增收1500元以上,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缓解了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不平衡心理。同时,逐步推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全镇共规划面积6255.2亩,新种植花椒树187656 株,三年后挂果,五年后进入丰产期,预计增加花椒产量56.3 万斤,覆盖贫困户338户,直接增加收入2814.84万元。五是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百花齐放。我们坚持抓大不放小,提倡鼓励各村因地制宜,实施特色产业。如,恭水村新建了红薯粉条加工厂、大坪村改建了大坪客栈、东庄村改建漳河鱼庄、东庄村发展种植芦笋50亩、豆口村新建传统工艺油坊、种植向日葵100亩、克昌发展野生连翘抚育和补植补种3000亩、遮峪村改建晋豫古道客栈、豆口服装加工厂等特色小产业小项目。同时,我们以争创“电子商务示范县”为契机,充分利用农副产品品种多、产量大、质量优的优势,通过深加工、包装和注册商标后,成功上市上架了一大批网红产品。截至目前,销售较好的有“月风嫂”蜂蜜系列、大红袍花椒、蜜制核桃、泥塑作品等;初具规模的基地有王月岗的核桃花椒农林基地(浩浩种植专业合作社),老申峧村王月凤的养蜂基地(月风嫂种养专业合作社)、源头村的花椒分拣交易基地、马塔村张松平的马塔家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及民间编织工艺品联合组织。

五、依托资源禀赋,发展全域旅游,群众脱贫信心得到大提升。

我们坚持“全镇发力,全力打造,全域旅游,全景石城”的发展思路,坚持“保护就是发展,特点就是卖点”的开发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紧紧依托16个传统古村落、民俗文化、山水风光三大优势,用足资源、打造典型,用活政策、开展扶持,用好文化、丰富内涵,全面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打造,初步形成以乡村休闲旅游、农副产品推销、农家餐饮服务、生态采摘观光、古建研学游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目前,我镇有16个村庄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有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全国文明村、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院戏、刮街、转九曲、棉纺织)、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婚姻、传统过年、传统土坯房建筑记忆、平顺泥塑、太行水乡针线活)。石城镇先后被评为国家级“中国最美乡镇”“中国最佳康养旅居度假名镇”“中国最美村镇(乡风文明奖)”。岳家寨村、白杨坡村、苇水村、王家庄村旅游年接待人数突破20万人次,直接或间接带动贫困户3000人就业。

六、聚焦基础设施,实施项目建设,群众人居环境得到大改善。

我们重点围绕“水、路、场、街、房、电、网、车、安防大要素,对标提升、合力攻坚,最大限度提升人居环境。水:全镇共打机井8个,新修蓄水池12个,改扩建蓄水库2个,新铺设和改造旧管网51000余米,完善抽水设备5套,配置户下小泵66套,确保全镇30个村安全饮水有保障。完成了白杨坡、上马、黄花、蟒岩、豆峪五村污水处理工程。路:本着“打通断头路,实现大循环,拓宽进村路,解决错车难,新建景观路,形成产业环”的工作思路,2018年开工建设石自线、豆黄线、王家庄村旅游干线共50公里,已全部竣工通车。2019年新开工三条公路,牛岭—王家庄公路提档升级,全长15公里,已全部竣工通车;石城—下石壕旅游公路改造项目已全部竣工通车石城--崔家庄跨河大桥崔家庄—王家庄沿河景观路已全部竣工通车。这些工程的实施,将实现全镇交通贯通,有效促进乡村旅游及各项经济的发展。场和街:30个贫困村全部申报全域旅游环境整治项目,总投资620万元确保村村有文化活动广场、有村组织活动场所、有医疗卫生场所,村村街巷硬化、户户干净整洁。房:针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贫困群众,我们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着力解决好“人、钱、地、房、树、村、稳”七个问题,大力度推进异地搬迁工程建设,建设移民安置点4个(东庄、黄花、枣林、石城),共搬迁贫困群众246户707人;采取全面排查鉴定、新建修建并举、严格质量验收等举措,新建改建农村危房166户,实现应改尽改。电:新安装变压器5个,线路改造2000米,村村通了动力电。网:30个村全部实现宽带连接,所有村至少有一家运营商的移动信号可以覆盖。车:目前,城乡公交覆盖全镇30个行政村,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安防:为了保证游客和群众的财产安全,我们大力度在全镇实施“雪亮工程”,共安装终端32个,摄像头414个,实现村村全覆盖,并将信号统一收集到镇指挥中心,进行实时监控,切实保障了群众的财产安全,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七、强化党建引领,加强支部建设,群众脱贫信念得到大巩固。

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起着主导和引领作用。党的建设提升,对促进全镇脱贫攻坚具有决定性作用,对此,我们着力从方面做好党建提升工作:是加强班子建设。充分发挥支部书记“领头雁”作用,切实压实支部书记作用,建强支部战斗堡垒;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自身优势,全方位参与脱贫攻坚,做到“村村有队伍,户户有干部,人人有帮扶”努力打造一支有问题找组织,有困难我先上的党员队伍。是加强阵地建设。积极推进“五小场所建设”和“周转房改造”,新建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会议室在全镇各村全面实施农村活动场所提档升级工程,要求各支部做到“八有”,推动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同时,投资80万对源头、豆口、黄花等10余个村的活动场所进行改造升级,极大地改善了办公条件,营造了浓厚的党建氛围。是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三步四循环、四议两公开、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并做到版面上墙,实现了党的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建立健全“一约四会”“一墙三榜”制度,通过制度约束,典型引领,极大的激发群众主动脱贫的信心同时,按照上级党委整体安排部署,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服务地方、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三服务”工作,乡村两级干部成为脱贫攻坚主力军的局面逐步形成,以新时代新面貌新担当新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勇气得到了较大提升。

八、强化社会稳定,深化“三零”创建,社会治理水平得到大提高

一年来,我们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始终把社会稳定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一把手”工程来抓,着眼于积极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切实加强和落实工作责任制,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提高综治实战能力,打牢平安建设根基,扎实开展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同时,花力气、动脑子解决社会治安新形势下的新问题,进一步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形成多管齐下的平安建设工作网络,全面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重点抓好三个结合,努力建立全方位全覆盖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模式。是把难点整治和全面管理相结合。为有效整治治安难点乱点遏制两抢一盗等案件的发生成立以派出所为中心的联动指挥部,下辖30个村整体联动点覆盖全镇主要路段,坚持治安防范整体联动,实行平时由村专职治保巡逻队轮流值班巡逻,节假日和重要时期统一巡逻调度建立联动体系,确保无死角无空档。二是把事后处置和事前预防相结合。通过建立人民调解室设立社情民意恳谈日领导定期走访接访和工作联系点制度等,掌握村情与畅通诉求渠道,疏导矛盾纠纷,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到小纠纷不出组、大纠纷不出村,疑难纠纷不上交。注重加强村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切实发挥好政治优势,坚持依法依规做好各项工作,自觉做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三是重点治标与核心治本相结合。充分认识制约和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归根结底表现在一个“穷”字上,结合促农增收工作,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千方百计让农民有事可为有钱可挣。特别是开展“三零”单位创建工作以来,按照省、市、县关于开展“三零”单位创建工作部署及省委楼阳生书记“以‘三零’单位创建为载体、以‘三零’为标尺、用‘三零’成果来检验”的指示要求,我镇坚持党建引领,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实施、高质量推进,积极推动“三零”创建工作与巩固提升新时代“枫桥经验”、脱贫攻坚、乡村综合治理、人居环境整治、安全生产、矛盾化解、文明创建、禁毒工作等各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主动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立足实际,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凝聚工作合力,有条不紊、持续发力,积极开展大排查大化解大整治工作,以“三零”创建的实际成效,为全镇决战完胜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创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〇二一年工作计划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乡村振兴工作也会拉开序幕,我们石城镇会继续围绕“防返贫、保成果、谋振兴”总体思路,在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安排部署下,创新工作方式,强化工作举措,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再创新高。

一、固旧拓新,”三农“工作再推进。

”三农“工作仍然是“十四五”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将结合石城镇的资源分布情况以及土地利用情况,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规划布局,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我们要在持续实施花椒树提资增效项目、巩固传统花椒产业的基础上,引导群众发展新型农业,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在各农村新时代经营主体的带动下,向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

二、坚持标准,脱贫攻坚成果再巩固。

“十四五”期间,脱贫攻坚工作基本结束,我镇脱贫攻坚工作将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县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脱贫攻坚目标和现行扶贫标准,突出问题导向,下足绣花功夫,持续巩固我镇脱贫攻坚成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树立全域规划理念,坚持一张蓝图到底,完善基础配套,围绕“建路网、强功能、优环境、聚人气”的思路,健全环卫保洁长效机制,加快推进村级环卫统筹管理,全力坚守环境底线,建设具有优美田园风光的新农村在实现洁净清爽的人居环境基础上,奋力抓好社会稳定,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坚持隐患排查与问题治理相结合,突出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建设,提升网格化管理水平,维护社会治安大局稳定。

三、党建引领,组织保障再加强。

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县委关于基层党建工作部署,以党建为引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环节,持续用力推进,努力提高基层党建质量,为建设石城特色小镇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一是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二是在村党支部设置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无职党员的管理,充分发挥无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三会一课”、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制度落实。三是完善镇村三级量化管理考核机制,加强镇村干部量化考核管理。严格镇、村干部行为规范,按照镇、村干部量化管理方案做好日常管理工作。进一步落实“村为主”管理工作机制,加大工作督查力度,促进各项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四、科学推进,乡村振兴再辉煌。

我镇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抓重点、提质量、增动能、强基础,实现石城镇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持续在乡村旅游上做文章,把项目建设摆在首位,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要素保障,全力推进增强服务功能,吸引社会资金,大力开展“请进来”工程,着力提升吃住行,保护与激活并重,挖掘文化作支撑,做大全镇项目盘子。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用特有的文化积淀来包装旅游产业,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消费产品。另一方面,要依托岳家寨、王家庄、苇水、白杨坡等景点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在周边村高标准发展农家旅社,开发“农家乐”民俗旅游项目,逐步形成一个集水上娱乐、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的旅游观光新格局,打造集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名镇。让游客愿进来、留得住、玩得好、还想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发展石城镇全域乡村旅游建设。

五、强化服务,政府智能再优化。

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强化服务职能,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科学管理,提高决策水平,用制度管人,规范行为。积极做好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接受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让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现石城镇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同时,拟实施以下八个项目,为乡村振兴工作添砖加瓦。即:上马—自新省界森林防火通道暨自驾游观光道建设项目、石城镇游客集散中心建设项目、十里水乡景观建设项目、农村电网改造项目、康养人家建设项目、左黎高速—长安高速连接高速路建设项目、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项目、荒山荒坡综合利用项目。我们一定会以制度作保障、以资源作依托、以人才作基础、以成效为导向,全力完成好“十四五”期间的各项工作,为全镇一万两千余名群众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2020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