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长治市平顺县人民政府>部门信息公开目录>平顺县乡镇信息公开>北社乡>公开内容>计划规划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索引号:000014349/2024-18361 | 成文日期:2024-01-09 |
发文机关:北社乡人民政府 | 发布日期:2024-01-09 |
发文字号: | 主题词: |
2024年,北社乡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一主题主线,以勇立潮头、勇毅前行的实际行动攻坚克难,统筹推进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继续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紧抓发展机遇,全力进位争先,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做强特色产业为重点,实现经济发展动能新提升。
立足资源禀赋,发挥种植优势。一是抓旱地蔬菜种植,坚持把旱地蔬菜种植作为全乡主导产业,不断扩大旱地蔬菜种植规模,持续发挥种植优势。运营好高岸村糯玉米加工厂、西青北村小米加工厂、麦丰农业西红柿加工厂,逐步推进糯玉米、小米、旱地西红柿等农产品深加工,带动旱地蔬菜、小米、玉米等农产品产量增高、面积变广、价格更优,力争种植面积翻番,实现在土地上求突破,要收益。二是抓中药材种植,一方面做好2023年种植连翘、柴胡等中药材的管理养护工作,确保质量、产品;另一方面在东河村打造中药材、蛋白桑种植基地,对接山西悟祥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东河村种植柴胡、连翘、马尾松针等中药材1200亩、蛋白桑8300亩,该项目为新型特色产业,建成后预计带动20余人就业增收。
打造特色产业,多元融合发展。一是依托“1处非遗、5处国宝、2处省宝”的古建资源和“北社四景车”“西社八音会”等文化特产,在北社村文旅融合的基础上,以东河村的九天圣母庙为中心点,充分发挥民俗、古建等文化优势,在东峪沟一带发掘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文化旅游,促进文化与产业融合,突出乡土性、特色性,逐步打造“文化搭台、产业唱戏”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二是借助西青北村、大铎村特色民宿,下社村崇岩生态休闲体验园、常家村樱桃采摘园带来的人流量,从“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发展到乡村酒店、主题民宿、演艺文化、农业庄园、农耕文化体验中心等立体的全方位形态,推动发展农家乐、农家住宿等乡村旅游。三是持续在土地增收上做文章。在2022年西青北村、下社村土地流转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土地资源,借助交通区位优势,积极联系行业部门及其他学校,争取扩大劳动实践基地和土地认养规模,以“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全面覆盖”为思路,在其他村创新集体经济模式,以点带面,打开集体增收新局面。四是不断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以西社村粮食加工厂,下社村、北岸村农民种植合作社为基础,培育壮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探索产业帮扶模式,拓宽就业渠道,以项目带动产业、以产业拉动就业、以就业改善民生,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以守护蓝天碧水为重点,实现乡村环境颜值新提升。
全力建设美丽乡村。在通道“三化”行动的基础上,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点带面地做好庭院绿化、村内小景点绿化、各条乡村道路绿化工作,形成以村庄庭院绿化为中心、村庄道路绿化为骨架,村内小景点绿化为亮点,村宅周边绿化为屏障的村庄绿化一体化格局,实现“点上绿化成景,线上绿化成荫,面上绿化成林”的效果,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力推乡村生态振兴再上新台阶。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聚焦民生需求,对照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这一目标,狠抓重点基础设施项目,不断完善全乡各村基础设施布局,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打造美丽宜居和美乡村。一是自来水管网改造方面,在下社村、广武村设施自来水管网提升改造工程;二是在污水处理方面,积极同上级部门对接,争取在下社村、广武村实施污水改造工程。三是垃圾处理方面,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和质量。四是道路交通方面,持续推进乡村道路硬化和提升工程,改善群众出行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五是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加强学校、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覆盖面。六是“煤改电”方面,加大对“煤改电”政策及优势进行大力宣传,进一步深化服务管理,定期上门走访,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解决好冬季取暖问题。
三、以落实民生福祉为重点,实现人民幸福感新提升。
扎实推进移风易俗。运用星级文明户评定、党员积分争星、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等方式,深入推进治理移风易俗工作,弘扬时代新风,破除陈规陋习,更好助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倡导文明节俭新风尚。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强乡卫生院、村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与西青北村帮扶单位市人民医院联系对接,借助“云诊室”远程移动平台,解决村民日常问诊需求,争取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尽可能使全乡群众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不断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帮扶力度,开展各类帮扶公益活动,在低保、救济等方面予以倾斜,全力以赴办好各项民生实事。
不断强化文化建设。深耕传统文化资源,创新思路、多措并举推进文化建设工作,一是围绕满足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积极开展广场舞大赛、农民丰收节、村晚、文化进万家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充分发挥北社村民俗文化资源优势,通过抖音直播、夜市经济、体验式民俗项目等方式,逐步将扛妆、四景车、晃杠等传统民俗文化“走出去”;三是依托西社村八音会、古建筑等资源,与上海稻草人旅行社联系对接,把西社村设为晋东南旅游路线中的一个传统古村落景点,着力打造“传统文化+乡村旅游”的新名片。
全力推进就业服务,加强就业服务工作站建设,充实就业服务人员,实施网格化管理,将“就业政策、岗位、服务”送到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