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长治市平顺县人民政府>部门信息公开目录>平顺县政府工作部门>平顺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开内容>国资国企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保存为word 打印 关闭
索引号000014349/2024-22659 成文日期2024-05-09
发文机关平顺县工业和信息化局 发布日期2024-05-09
发文字号 主题词

平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情况汇报

 时间:2017-08-20       大    中    小      来源:长治日报

一、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县政府授权工信局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企业共有21户。全县国有企业资产总额7.75亿元,负债总额4.15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3.6亿元,资产负债率53.54%。

二、工作举措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以问题为切入点,分析当前改革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平顺县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从加快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等方面推进改革、落实指导和管理工作截至目前,我县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涉及的50项改革任务已全部完成,形成整体实力强、主业突出的国有企业新格局

二是完善制度体系,提高国资监管水平。先后出台了《平顺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外派监事管理暂行办法》、《平顺县县属国有企业重大事项报告暂行办法》、《平顺县县属企业违规经营投资与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实施办法》,加强对国有企业投资决策穿透式、全过程监管,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国有企业常态化监督体系。加强国有资产专项审计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形成企业内部审计、会计事务所审计和县审计局审计有效衔接的国有资产监管机制,及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三是强化示范引领,助推清廉国企建设。成立平顺县清廉国企建设工作专班,出台《平顺县清廉国企建设实施方案》,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为中心,坚持突出重点,加强监管,注重预防,规范权力的工作原则,着力打造廉洁和谐的企业环境,为我县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助力。以清廉国企示范点培育工作为切入点,打造平顺县迪坤汽车运输有限公司清廉国企示范点,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切实推进清廉国企建设向各层级辐射、向基层延伸,形成全面推进的共建态势。

四是规范经营管理,切实提高收益水平。以科学合理、规范高效、公开透明的原则,加强国有资产处置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价值充分利用,交易过程规范有序,各方权益得到保障。不断完善企业国有产权市场化运行机制,指定合法的国有产权交易机构,加强对交易全过程的审核、备案和监管,保障企业国有产权公平、公正、公开转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出台平顺县县属企业房产出租管理办法(试行)》,引导国有企业通过规范化的公开拍租形式出租闲置资产,实现国有资产增值。

存在问题

一是国有企业规模小,国有资本结构布局还需优化。我县国有企业户数少、产业类支柱型企业缺乏,国有资本在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不足,国有资本对实体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有限。

二是企业经营能力有待提升,造血功能不足。当前我县国有企业仍以供水、供电、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政府公共服务以及房屋出租等业务为主,存在业务板块交叉重叠、资源分散等问题。经营性资产较少,缺乏持续稳定的现金流作为支撑,抗风险能力弱。

三是分类监管待落实。现阶段我县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还处于起始阶段,分类监管政策与中央、省、市要求推动的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年度绩效考核指标设定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1. 下步打算

一是进一步提升党建水平。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动党建与企业经营深度融合,把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国有企业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积极推动党建责任制和生产经营责任制有效联动。健全党管干部、党管人才、选贤任能制度,建立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家成长规律、区别于党政领导干部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机制。进一步夯实党建基础工作,加快实现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全覆盖切实落实国有企业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以党建工作促进国有资产有效监管,构筑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有效机制。

二是进一步激发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谋划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方案。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动功能相近、业务相似的国有企业整合重组,做优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引入外部资本,培育若干拥有较强盈利能力的国有企业;加大国有资本投入,培育一批拥有较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优化提升公共基础产业、区域经济基础性产业和公益事业,培育若干领军企业。

三是进一步优化监管体系。制定权责清单,发布授权放权清单,定期评估效果,采取扩大、调整或收回等措施动态调整。推动分类监管。针对国有企业不同功能定位,在战略规划制定、资本运作模式、人员选用机制、经营业绩考核等方面,实施更加精准有效的分类监管。严格依法监管。按照事前规范制度、事中加强监控、事后强化问责的原则,充分运用法治化、市场化监管方式,减少出资人审批核准事项,改变行政化管理方式,提高国资监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