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28 16:33
大
中
小
来源: 县志办
平顺县是长治市历史上建置最晚的县,与一次农民起义有关。境内山峦起伏,森林茂密,地势险要。明嘉靖年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青羊山一带的农民为反抗明王朝的重赋,以陈卿为首号饥民5万之众,控占了潞、泽、辽、沁4州,威震三晋,朝廷上下惊恐不安,急调晋、冀、豫三省15万官军分路围剿,战斗进行得很惨烈,义军曾数次挫败官军,但终因寡不敌众而遭失败。明嘉靖八年(1529)年,陈卿起义的烈火扑灭后,明王朝兵科给事中夏言呈请在青羊山设置县治,以加强统治消除后患。明世宗对此大加赞赏,取“平顺百世之泽”之意,赐名设立平顺县,取“长治久安”之意,设立长治县,潞州升为潞安府。嘉靖八年(1529)九月,割潞城县16里、壶关县10里、黎城县5里,共计31里为平顺县版图,在青羊山下建立县城。镇压陈卿起义的那位朝廷大员名叫夏言,得胜后很有些志满意得,在平顺境内又是刻碑又是作赋,至今虹梯关、玉峡关险隘处仍留有他的字迹。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裁县为乡,民国元年(1912)恢复,民国4年又裁,此举曾激起了平顺百姓的不满,以著名士绅石璜为首,掀起了一场复县运动,于民国6年恢复。1940年曾分设平顺(南)、平(顺)北两县,1941年恢复。1958年11月5日,壶关、平顺县两县合并为壶关县。政府机关设在原平顺县城。1959年7月20日恢复壶关县和平顺县。
平顺县城依山而建,是上党的一个小山城。清朝有个知县说“夫城如弹丸,不敌一村落”,据说知县审案时,扭头就能在背后的山壁上摘酸。
青羊镇
全镇辖25个行政村,国土面积219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是平顺县城所在地。因县城面迎彩凤山,背倚青羊山和明代中叶山西历史上的一次大的农民起义——青羊山农民起义而得名。
镇治所在地是张井村。明正德初年,在潞城县衙作小吏的石埠头村人陈卿,“欺官舞弊,被革不悛”。于正德十年(1515)联合村人及其父子兄弟占据青羊山,抗差役,拒赋税,招罗兵士。嘉靖元年(1522)举起了反抗明王朝的义旗。他们“张旗建号”,打富豪,杀恶霸,破官仓,济贫穷,声势日益壮大。嘉靖六年(1527)十一月,义军攻下辽(左权)、沁(沁县)二州,并挥师南下,在陵川之义门、高平之东平、河南修武之恩村与官军决战,使官军惨败。义军所至,农民箪食壶浆迎接义军,不仅使“全晋之地震恐”,而且撼动京师,引起了最高统治者明世宗朱厚熜的惊骇,忙派兵遣将,调集山西、河南、河北三省兵力分路向义军会剿。起义于明嘉靖七年(1528)被平息了。
陈卿起义的烈火被扑灭后,明王朝兵科“给事中夏言建议置县并置守备军官以防余蘖复盟”,呈请在青羊山设置县治,以加强统治消除后患。明世宗对此大加赞赏,取“平顺百世之泽”之意,赐名设立平顺县,取“长治久安”之意,设立长治县,潞州升为潞安府。嘉靖八年(1529)九月,割潞城县16里,壶关县10里,黎城县5里,共计31里为平顺县版图,在青羊山下建立县城,五果村从此名为城关村。
青羊镇最著名的村落要数羊井底村了,是原羊井底乡治所在地。这里因1953年后出了个全国劳模武侯梨而名播太行。羊井底村清代以前是一个驿站,名为羊井驿,因常开一座饭铺,习惯上也叫羊井铺。初始这里居住人口不多,随着人口的增加,村落迁址后移到沟底,从而改名羊井底村。青羊镇最富有历史传说的村是老马岭村。老马岭村包含着马趵泉、塌地驮、北界、董卓岭和后家界5个自然庄,全村110户,400多口人。这些自然庄大都与王莽赶刘秀的传说有关。传说,刘秀人马逃至马趵泉,人马干渴的不行,马就趵了几蹄子,一股清泉涌出,因此而得名;人马喝足水后继续往西跑,就在这时,王莽的人马已经赶了上来,刘秀想:这个山如果能塌断,他们就不会赶上来了。正在遐想之中,突然山崩地裂,大山中间塌陷下数十丈深,王莽的兵马过不去了,从此得名塌地驮;王莽的兵马无法继续追赶而退兵,刘秀在老马岭上睡下休息,因此这个山顶叫成瞌睡脑;刘秀睡觉之前,他划地为界,东北边以后家庄为界,南边以瞌睡脑南山脚为界,因此而得名北界和后家界;当刘秀睡下时,他的马卧在他的身旁看守了他七天七夜,不吃不喝。当刘秀醒时,马已困饿而死,刘秀哭祭之后,将马埋在山岭上,并封此山为老马岭。为了纪念刘秀和其忠诚的老马,将这个村叫成老马岭村。这里的董卓岭也是以一个历史故事演变过来的山名。相传,董卓和吕布因貂蝉而不和,董卓追杀吕布时,路经此山岭,并在此休息,因此而得名叫董卓岭。
西沟乡
全乡10个行政村,国土面积63平方公里,总人口7865人。这里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李顺达、申纪兰、郭玉恩的故里。乡治所在地西沟村。
西沟村作为一个村级行政单位,由李顺达从河南林县(现林州市)逃荒要饭流落定居的老西沟自然庄而命名。1929年,李顺达全家流落到西沟村的老西沟自然庄,靠租种土地苦度日月。1943年2月6日,李顺达组织5户贫苦农民在1940年以来变工互助、季节性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业生产组织李顺达互助组。1944年在太行区召开的群英会上,被评为生产互助一等英雄,并授予锦旗“边区农民的方向”。1948年又被中共太行区委太行行署表彰为“翻身农民的道路”。1949年11月,李顺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成为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接见的第一批农民代表。1950年,李顺达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会议,获得了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生产战线上的模范”奖状,并被选入主席团同党和国家领导人坐在了一起。1951年11月,李顺达再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并请李顺达等一同吃饭,亲自向李顺达敬酒,李顺达成为受共和国主席敬酒的第一位农民。1951年3月,李顺达互助组向全国发起爱国增产竞赛的倡议,成为爱国增产竞赛活动的首倡者。是年6月,李顺达又向全国农民发出捐献“爱国丰产号”和“新中国农民号”飞机的建议书,支援抗美援朝战争。1951年9月10日,李顺达率先筹组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2月10日,以李顺达互助组为依托的西沟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正式成立。1954年2月13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在太原举行隆重的授奖大会,省人民政府主席裴丽生受中央人民政府委托,把1952年“爱国丰产金星奖章”挂在李顺达、郭玉恩、吴春安三人胸前。在共和国的历史上,中央人民政府颁发过唯一的一次全国最高奖“爱国丰产金星奖章”。全国获此殊荣的一共四人,平顺县西沟乡的李顺达、郭玉恩竟分得半壁河山。
1952年秋,长治地区召开互助合作工作会议,西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副社长申纪兰作为妇女代表出席了会议,并在会上介绍了她怎样动员妇女出工,怎样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经过。当时在场的《人民日报》记者蓝邨听后,敏锐地意识到:发生在申纪兰身上的事情,关系到中国农村妇女解放的大问题。及时地进行了采访,写出了题为《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李顺达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妇女争得男女同工同酬的经过》的通讯,在全国引起了轰动,申纪兰成为中国农村妇女中举起男女同工同酬大旗的第一人。1953年,西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扩大到涵盖西沟全境的283户的大社,划乡时,正式定名为西沟乡,西沟的村名至此而生。1954年,李顺达、申纪兰、郭玉恩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李顺达连任至第四届,申纪兰则成为全国唯一的一位十连届的人大代表。在20世纪50年代西沟村成为共和国的版图上唯一一个标名的行政村。川底村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郭玉恩的故里,也是著名作家赵树理的名作《三里湾》的创作原型和创作地,由西沟到川底恰好三华里的一个半圆。故而取名《三里湾》。由沟而下是谓底,川底处于一平滩之地是谓川,川底因而名之。1951年3月,中共长治地委召开互助组代表大会,正式提出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意见。到会的代表都要求试办。地委确定全区首先试办10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平顺县的川底村是其中之一。1951年4月10日,川底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在1951年李顺达首倡的爱国增产竞赛活动中,川底村和西沟村荣登榜首。郭玉恩同李顺达一起获得了中央人民政府于1954年2月颁发的1952年“爱国丰产金星奖章”,成为著名的“金星英雄”、全国劳动模范,1954年郭玉恩还成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地以人名,川底村成为名播华夏的村落。
龙溪镇
全镇13个行政村,国土面积91平方公里,总人口1.7万人。镇治所在龙镇村,龙镇村原名龙溪村。传说很早很早以前,龙溪村有一条沟,山上山下全都是郁郁葱葱的松柏和彩木林,沟中小溪长流不息。一日,晴天一声霹雳,瞬间暴雨骤起,一条长龙从天而降。雨住后,村民们前去观看,不见了长龙,只有溪水哗哗流淌。于是这条沟就命名为龙降沟。龙降沟小溪常年流淌,人们就把村庄命名为龙溪村。还有一种传说是龙镇村北有一座山叫龙山,龙降沟有奔流不息的小溪,就依龙山的龙字打头,以龙降沟溪流的溪字居尾,命名为龙溪村。有明及清龙溪村由于地处河南林县(现林州市)等地与山西潞州的交通要冲,村内商贾买卖、店铺甚众,就改名为龙溪镇。有“府出东乡第一镇”之美誉。民国年间,龙溪镇改名为龙镇。龙镇村之西有一个小村落叫消军岭村,这个村落不大,传说神奇。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拼命追杀刘秀来到此地的山岭上,刘秀利用这个山岭和山上的一座大寺院与王莽周旋,消灭了王莽追赶的军队,刘秀把此山赐封为消军岭。后来这个村庄也就命名为消军岭村。民国13年(1924),林县(现林州市)的天门会起义波及平顺县的东南山一带,龙镇、消军岭等村村民竞相加入。山西的督军阎锡山派了晋军的一个营前来清剿,当行至消军岭时,晋军的白营长问:“这是什么地方?”随军兵士告曰:“消军岭”。晋军的白营长一听,说:“不好,我带兵前来清剿天门会犯了地名之忌讳,快择路前往。”不料此话确被白营长言中,龙镇村的天门会会员陈来香早已带领一队天门会员埋伏在消军岭上。白营长未及择路撤退,即被陈来香刺杀身亡。晋军的一个营损伤大半,剩下的夺路逃去。从此,消军岭更富神奇。龙溪镇最大的村庄叫新城村,全村700来户,2600余口人,初名新安庄。传说最早来这里居住的是一杨姓人家,生育了四个儿子,儿子又生孙子,人口发展成了一个小山庄,因是移居在此,所以命名为新安庄。晋朝时,西燕慕容永皇帝即位后,为防御慕容垂进击,继赵城之后,在此修筑了城堡,谓之新城,新安庄改名为新城村。明嘉靖八年,平顺县的青羊山农民起义平息后,明王朝号令忠君安定,不要犯上作乱,倡导新风,在建县的同时,在此设立里治新风里。现今是长治钢铁公司西安里铁矿所在地,已成为平顺县最大的市镇村。
玉峡关镇
全镇12个行政村,国土面积195平方公里,总人口1.1万人。镇治所在杏城村,杏城村原来叫杏花村。很早以前,这里是个小盆地,四周长满了山杏树,每至春暖时节,杏花盛开,一片花海。人们把这里叫成了杏花村。杏花村四周被山坡包围,象座自然形成的城池,因此又改名为杏城村。杏城镇有一座平顺县最早的城堡,叫赵城,现今是平顺县的一个行政村。赵城村,坐落在平顺县最高的山峰------风泽岭的山腰上,由东、南、北三面的三座山头共同托起一个山顶小盆地。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晋太元十一年(386)九月,西燕的慕容永即位后,为防御慕容垂的进击,修筑了城堡,名为益阳城。由于朝代的更替,益阳城更名为照城,再后来,由于语音之故,变成了赵城。杏城镇的风泽岭是平顺县最高的山峰,海拔1876米。因传说有如来佛端坐峰巅,俗称佛爷山。峰之支脉蜿蜒起伏,分向四方:东有尖沟岭,西有寺岭、打虎岭,北有蒲水摩天岭,南有甘化天池岭。既像巨人伸出的手指,又似诸多玩童依偎在母亲的前胸、后背、侧腰,雄伟而壮观。整个山岭沟坡已被松林覆盖,成为绿色的海洋,豹、鹿、山猪、山羊等少见的野生动物已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后代,恰似一天然森林公园。风泽岭南4公里谷涧,绝壁林立,石缝中时有侧柏横空竟出,崖台沟底黄花、土姜等灌、乔木丛生。从山崖夹缝涌出的八股泉水,俗称八道水,流入沟底,被大坝截拦,形成人造湖泊,风景优美。其侧肩自然形成无、不计其数的石堆,大者约似小山,小者若如坟包,其奥妙无可推测。民间传说是圣母奶奶与佛爷争山,一气之下远走芣碣山,在此休息,从鞋里扣出的尘土,俗称万堆石。其北麓之黑虎村有神庙,庙内有牡丹花,生长有千年之余,传说牡丹仙子因不给武则天献媚,被贬流落至此。说来也怪,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八年时间,牡丹花未曾开放。除此之外,千余年来,每当小满时节,牡丹花盛开,花形大如碗口,花瓣层次丰富,主杆高约3米,其冠围约7米,常有仙鸟飞临,与花做伴。杏城镇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龙虑山所在地。该风景区由玉峡关东至花园村,方圆15公里,风景区内有历史雄关玉峡关、人文景观金灯寺、自然景观桃花洞、刘秀心肝、鸦衔石等。玉峡关,原名玉斗崖,明嘉靖八年(1529),平顺县的陈卿起义平息后,在玉斗崖村之东10公里处的风门口设关驻守。明代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玉峡关,旧曰风门口,在隆(龙)虑万山之巅,为两河三晋之界。盖天作之险也。”现存两个壑口,相距近百米,玉峡关口建关时新开,北壑口为旧有,古风门口是也,后也叫小风门。风门口处在河南与山西的古交通要道之咽喉路段,风门两壁,陡峭直立,直插云际,两壁之间仅一条狭缝,风门口如刀切玉石一般,故曰玉峡关。关上建有庙堂、石圈门,有棋盘及摩崖碑文。现玉峡关铭碑铭尚存,立于花园村东。碑高2.5米,厚0.28米,镌刻兵科给事中夏言亲笔撰文。因这个关口之上当时最大的村落就是玉斗崖村,所以把玉斗崖村改名为玉峡关村。花园村,很久以前,花园村之背的山上过去长满了山桃、山杏、山海棠等树木,每至春季,如雪,如火,如黛,如金,山花烂漫,宛若一个大花园,故而取名花园村。花园村与王莽赶刘秀的历史传说最多,也使诸多的自然景观平添了几分神奇。花园村南侧,东西各有一座高山,两座山从中间截断,形成一大夹缝。两座山顶拱夹着一个有千余立方米的椭圆形巨石,刮大风时,石头还能不停地摇晃。此石有形成于造山运动时之说,也有天外飞来之说。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拼命追杀刘秀。一日,刘秀被王莽紧追不舍,到了一块开阔地里。一老农正在赶一头牛犁地,刘秀求老农帮其藏身。老农急中生智,将刘秀藏于犁沟,让老牛卧在其身上。王莽到来问刘秀去向,老农言说:“不知。”喜鹊嘴贱,向王莽示意“使枪扎,使枪扎(嘁喳喳)。”乌鸦飞过,嘴里正衔一石头,随即把石头放在花园村上两山尖正中,喊道:“瞎话,瞎话(咯哇)。”骗走了王莽,刘秀得救。从此,刘秀藏身的犁沟之地叫“卧牛地”,乌鸦衔的巨石永世放在了花园村上的两山尖中,人们取名“鸦衔石”。龙虑山,位于杏城镇东部,海拔1800多米。山南为百丈悬崖,上下高差多在700米以上,奇险壮观。四面群山起伏,莽莽苍苍,山头常被云封雾锁,素有“不登龙虑山,不知太行险”之说。山上有金灯寺,山下有冰凌洞、老洞沟、风门口等景点多处。金灯寺又称金灯寺石窟,坐落在龙虑山之麦积山峰海拔1700米处一天然石崖里,北依陡崖,南临深谷,建筑面积516平方米,始建于北周,初名宝岩寺,后相传因金灯夜飞入寺,改称金灯寺。现存34间殿堂构成的东西七进院落,就崖开凿石窟25个,依崖雕造石佛千余尊,现尚存有佛像200多尊、历代碑碣40通、大小舍利塔46座,浮雕壁画90幅。主要建筑有关帝殿、钟鼓楼、聚仙楼、大佛殿等,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冰凌洞在金灯寺东北,从莲花圪廊向下约400米,再向东600米即到。洞深17米,洞底为河卵石。洞内冬季温暖如春,小草、苔藓葱绿如茵,生机盎然;盛夏则为冰天雪地,冰柱林立,冷气透骨。老洞沟在龙虑山下的石窑滩村东,长2.5公里。沟两侧松柏郁郁葱葱,到处鸟语花香。沟内奇峰异石,嶙峋万状。沟两岸是陡峭的绝壁,自然造就诸多的大大小小的洞窟,有的是一洞一口,有的是数洞相连。其中,有个最大的洞窟呼应相对于沟的南北两侧,南边的叫南楼,北边的叫北楼,合称为狐仙洞。既称之南北楼,可见是洞套洞,洞叠洞。洞内石髓琼浆,结石钟乳,石笋参差,奇形怪状,千姿百态;有的似蛟龙翻腾,有的似仙女飘袅,有的似佛爷端坐,有的似奇异怪兽……;地下怪石突兀,曲径迂回,洞壁渗出琼琼甘露,聚成粒粒珍珠。置身洞中,如临迷宫。
旧日,由平顺县南部去林州,有一条必经之路,这就是花园梯,走花园梯,一步一个台阶,要行走4公里。“上得山来喘不过气,下得山去腿软如稀泥。”在花园梯中断北侧,是千仞悬崖,如刀削一般。惟悬崖正中长出一硕大的怪石,不管从那个方位观看,像一个人的心肝五脏,并且色泽也与真的心肝五脏无异。当年刘秀被王莽追逃至龙虑山悬崖绝壁处,眼前百丈深渊,无路可走,心想:如若被王莽擒获,莫如跳崖自尽。于是腾空跳下。或许刘秀命不该绝,将刘秀托住放地。在刘秀跳下悬崖时,在千米悬崖正中变化出一血淋淋的心肝五脏。王莽见后,以为刘秀必死无疑,放弃追赶。从此,此天然奇观名为“刘秀心肝”。刘秀纵身跳崖后心想:我命休也。但落地之后,平安无事,唯恐王莽追来,将身藏在桃花洞中。待王莽过后,刘秀问军事能不能出洞,军事曰,洞口桃花盛开时,就能出洞。可当时是三九寒天,冰雪封地,桃花怎能盛开呢?尽管这样,刘秀还是派兵卒去洞口察看桃花开否,兵卒回禀:“桃花未开。”刘秀将兵卒斩首,又派第二个兵卒去看,还是报曰“未开”,立斩。又派第三个兵卒。这个兵卒到洞外观看桃花仍未开放。但是,他想,说未开要斩,不如假说已经开放,顶足也是个斩首吧。结果出得洞来,桃花真的吐蕾盛开。兵卒免斩。时至今日,桃花洞冬日桃花照常绽放。
东寺头乡
全乡13个行政村,国土面积234平方公里,8600余口人。乡治所在东寺头村。东寺头原名寺头,远在南北朝时,有一座大的寺院,村落建在寺院上头,因此取村名寺头。1983年地名普查时,阳城县也有个寺头,平顺县的寺头位居晋东南之东,改名东寺头。东寺头乡有一个最古老的村庄叫七子沟村,南北长5公里,分布着18个自然庄。相传公元627~650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朝内各派势力争斗非常,相互残杀。其七子李徽为逃避政治斗争风险,避难于七子沟的苍龙山上苍龙洞中,后返回朝中。人们为了纪念他,将这个名为苍龙沟的河沟改名七子沟,这个村庄也就以沟名作为村名。东寺头乡境内有天脊山自然风景区和井底生态民俗旅游村。天脊山自然风景区总面积1419.1公顷,由虹梯关游览区和天脊山游览区组成,100多个景点和数十个天然溶洞,荟萃了太行山水之精华,集奇、险、秀、幽为一体。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山势从海拔500~1800米呈三级绝壁,各种瀑布遍布山谷,最高的天泉瀑布落差326米,气势宏伟,被誉为“华夏第一高瀑”。这个飞瀑由山西平顺直下泻至河南林州,身临其境,才能领略到“头顶有血,山顶有水”的奥妙。东寺头乡正东10多公里便是井底生态民俗旅游村。井底村四周皆为千仞绝壁,恰似一深井,村庄建在井底,故名井底村。井底村有造化门、祥云湖、恐龙谷、冰凌、水帘洞、猴子山、民俗街、龙门寺、凤凰台、龙王宫、黄龙洞、青龙洞等大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36个,还有小的风景点156个。特别是井底村,石街、石房、石桌、石凳、石碾等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构成了优良的生态环境,保存了悠久的民俗文化。
北社乡
全乡18个行政村,16900余口人,国土面积68平方公里。乡治设于北社村,北社村,何以叫北社,这与九天圣母庙有关。九天圣母庙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1712平方米,建筑面积1495平方米,庙内舞楼系宋元符三年(1100)创建原构,是研究古建筑与戏剧史的珍稀实例。2001年6月,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建中靖国年间,九天圣母庙重修竣工,周边各村均需参加开光祭祀活动,为筹措资费,周边各村分成五大社,北面的叫北社,南面的叫南社,西面的叫西社,北社在南社之北故名。北社乡最古老的村落是广武村。这个村的古庙特别多,村北有二仙奶奶庙、关公庙、土地庙,村西南的三圣庙,村东北的广武君庙,还有天子庙等。现存的还有5座庙。传说天子庙就是为东汉皇帝刘秀修。汉初,王莽赶刘秀,刘秀来到广武村后,看到这个村的东、北、南三面临沟,仅有西南背倚凤凰山,山上可以放哨,三面沟壑可以拒敌,是个易守难攻的好地方。这个村又非常开阔,一展平畴,宜于操练兵马。就在此暂避休整。曾在这里击退王莽的多次进犯。刘秀离开此地时感曰:“此地助我拒敌有功,来日若登帝位,此地名我帝号。”到了公元25年,刘秀登基称帝,是谓光武帝。村民们听到此消息后,家家张灯结彩,好一番庆贺,议决村名定为广武村,为避讳皇帝尊严,谐音将光为广。并修建天子庙,以炫耀乡里。还有一说是,隋朝大将李左车是广武村人,曾被赐封为广武君,广武君逝后,曾葬在广武村,为纪念广武君李左车,建起广武君庙,村名叫成广武村。说李左车是广武村人,个中自然有讹,死后葬于此地不敢妄议,20世纪70年代搞农田基本建设时,曾挖出几个陪葬古墓。北社乡最大的村是东禅村,全村700多户,近3000口人,也是平顺县人口最多的村之一。之所以村名为东禅,自然与宗教有关。中国古代随着国家的产生,随着中原逐鹿的国家统一,逐渐形成了以天帝为主神的神鬼系统。汉代以来,佛教输入,道教继而发端,由此大大扩展了中国的神鬼结构。入唐以后,佛教传入中国,在现今东禅村的西边建立起了一座占地7亩,共有26间殿堂的禅院。东禅村原本无人居住,随着禅院的建立,前来进香拜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就在禅院东部建起了几家店铺,有的干脆举家搬迁而来,迁徙人口逐渐增多,形成了一个村落,而这个村落又位居禅院东边,故而命名为东禅村。北社乡的大铎、小铎村的村名,也与东禅村的寺院有涉。传说宋朝初期,东禅村的禅院已初具规模,僧侣逾百余人,佛事活动频繁,坐禅讼经每日必修。寺院内外香烟缭绕,庙堂音乐回旋。一日,禅院内有两个小和尚不甘每日坐禅讼经的寂寞清苦,借举行佛事吹奏庙堂音乐之时,携带一大一小两个铎溜出寺院还了俗,分别落居在大铎村和小铎村。此时,大、小铎村尚无村名,村民们认为小和尚带出的铎出自圣洁之地,就把其奉为镇村之宝。敬奉大铎的村落命名为大铎村,教奉小铎的村落命名为小铎村。当然小和尚不仅带出了铎这种庙堂乐器,同时也把庙堂音乐带入民间。因此,平顺县西部的民间吹奏(八音会、王八家。王八家又称“忘八家”,即忘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字。旧时,王八家较八音会社会地位略低,主要承办红白之事,并有自己一套规定的程式;八音会只为节日和庙会演奏。)历久不衰,久负盛名。
苗庄镇
全镇10个行政村,9300余口人,国土面积34平方公里,因处于上党盆地边缘,地势平坦,俗称苗庄盆地,治所设在苗庄村。苗庄村,顾名思义,即苗姓居住的村庄。很久以前,苗庄这块地方,还是一片荒凉,少有人居住。一日,一位姓苗的富家子弟骑马而来。突然在这里停下,问一位老者:“这片好地如此荒芜,这周围有什么村庄吗?”老者答曰:“这片地的西北是北甘泉村,正北是土坡村,东南是猪头山……”姓苗的一听非常高兴,他想这里是个小平原,北有土(坡)、西北有水(北甘泉)、东南有肥(猪头山)。我姓苗,正适合我在这里生长。于是他在这里安了家。果然不长时间,他就发了家,成了大富户,把这里叫作苗家庄院。后来又来了马家兄弟三人,也想在这里安家住下,于是先给苗家当长工。这家苗财主对长工非常刻薄。马家兄弟三人决定不再给苗家做工,并要报复苗家的刻薄行为。三兄弟离开苗家分别定居在现在的东五马、西五马和南五马三个村庄,并命名了现在的这三个村名。寓意三五15匹马,每日吃他苗家的苗,把他吃光吃穷。姓苗的视这种情况,知晓这马家三兄弟是冲着他苗家来的。于是就分别搬迁到北庄、岭底以及潞城的苗家等村。随着苗家的迁徙,其它各种姓氏的村民纷纷迁来,把苗家庄院改为苗庄村。东、西、南五马村也沿袭下来。苗庄村之阳,有个北甘泉村,何以称谓北甘泉?难道还有南甘泉,非也。传说,这里的人们为了解决吃水问题,在村北打了九眼水井,这里的水是甜的,人们就叫这里为九甘泉村。后来人口多了,村子向南扩展,九眼水井仍在村北,因而人们又改村名为北甘泉。说北甘泉村的水甜,并非虚言。平顺县酒厂生产的“龙松牌”甘泉酒,在1985年8月山西省杏花村召开的评酒会上被评为省优产品;10月,又获得国家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北甘泉村还有一座建于元代的古庙,叫九天玄女庙,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内有一棵古松,高9米,树身周围1.4米。主干从院东地面斜长至院中央,急拐弯曲向上高拔1米余,形如龙头。树头一层枝杈伸向四方,枝繁叶茂,遮盖着整个院落。因古松长势奇特,形似龙角、龙头、龙身,人们称之为龙松,更奇特的是在古松上端又长出下榆树,榆松合长,也属罕物。
虹梯关乡
辖11个行政村,国土面积147平方公里,人口7000余人。全长30公里的虹霓峡就在这里,是天脊山风景旅游区的一部分。全乡8000余口人。治所设虹梯关村。虹梯关村,原名柏木杜,因山上柏树很多,且有诸多的杜衡草和杜鹃花点缀其间,林中杜鹃鸟鸣唱不停而得名。明嘉靖八年529)陈卿起义被平息后,在柏木杜村之西设关驻守,查验通关文牒,是谓虹梯关。兵科给事中夏言亲笔撰文丹书石碑虹梯关铭。关铭立于碑滩村(碑滩村因之而得名),碑高2.72米,宽2.25米,厚0.3米,碑帽高1.5米。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设立虹梯关后,柏木杜村改名虹梯关村。由虹梯关村往东,过险要路段“七里梯,五里辿,小梯沟二里半”,共15公里便是虹霓村。虹霓村在虹霓河虹霓段的北岸,虹霓河奔腾不息长年流淌,河流到了虹霓段,飞流直落30米高,形成20多米宽的瀑布,瀑布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生光折射和反射作用,经常形成弧形彩虹,虹又通过光的折射映入水中形成霓,这种现象经常在虹霓段上出现,十分壮观艳丽。人们就把村名命名为虹霓村。虹霓村有一座古塔,名明慧大师塔,建于929年,塔高7米,呈方形,单檐五迭四注式,覆钵尖锥顶,塔身雕金刚像,肌肉丰满,刚劲有力,四边线刻缠枝花边。其形制为全国仅见。2001年6月,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耽车乡
辖12个行政村,国土面积173平方公里,9800多口人。乡治所在北耽车村,地处太行水乡旅游区的上游。北耽车村始建于汉朝,这里是一个小盆地,一遇大雨遍地是水。大小水灾几乎每年都有。后来人们根据这里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在盆地东边挖了一个大土池。接着又在盆地西边也挖了一个大土池,在两池中间又开挖了一条宽1米,深1米约500米长的排水渠,此渠紧紧地把两个土池连接起来,用于蓄水和排水。活像一条扁担担着两个水池。于是人们就把这个小庄子叫成担池庄。若干年后,一个阴阳先生路过此地,对当地的长者说:“你们这个庄子的人们活得太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担着两个大池,里面还满满地灌着水,你说你们累不累?两个池是圆的,像两个车轮子,两池中间的连接渠像一根车轴,又似一条扁担,担上两个车轮子,让它自己滚着走,总要比担上两个大池轻快的多。应改成担车。”于是便改成担车村。到了宋代,这个村子里的人家越来越多,两个池周围和连接渠两边都住上了人家。人们干脆把渠填平为街。对村名也进行了考究,认为担车也是身有重负。于是把担改为耽误的耽,村名改称为耽车。耽车村南的一个自然庄,自然地叫成了南耽车,与之对应,耽车村也加了北字,叫成了北耽车。双射泉村:双射泉村,原来叫前庄上,和后庄上对应起的名字。传说,后汉初,刘秀被王莽追杀至此,人马困乏,饥渴难耐。刘秀张弓搭箭,朝山崖两射两矢,顷刻泉水涌出,故改名双射泉村。
实会村:原名新丰村,传说是唐代马三保的故里。马三保在朝中当了宰相,一日,对皇帝说,自己的家乡是个有山有水十分美好的地方。并说要到这个地方必须“过大海,到小海,路过二仙碣,进入新丰村,全村街道三里长,一里一个观音堂。出北门,过天桥,不远就是九龙戏珠大云寺,寺前有72股倒流水,82个连环洞,寺东有上天梯、下天蹬,半山还有照妖镜。”还说,“清清漳河绕村过,昼夜潺潺流水声,山上松柏绿欲滴,河边杨柳花更红。”唐王一听非常高兴,一定要到这里看看。结果一看并非如此,就心疑其有拐驾谋权之意。将马三保割官贬职。新丰村他的同姓和亲朋好友等都受到了牵连。同时还将新丰村的西山和北山以及土地、村庄全部用石灰抹了一层,让这里再没有生存的条件,不让这里再有村民居住。可是这里的人们没有抛弃这块土地,为了不让皇帝和官府知道这个村子的存在,改名为石灰村。后来谐音改为实会村。实会村北的龙耳山中有一座古寺,名大云寺,又名大云院,创建于938年,初名仙岩院。983年奉敕改寺名为大云禅院。现存山门、天王殿、后殿及两庑,均是清代建筑。大佛殿为五代遗构,圆柱方额,斗拱五铺作,飞檐起翘,九脊顶满覆琉璃,巍峨壮丽。殿内保存有五代壁画21平方米,东壁绘“维摩变相”佛教故事。1988年1月13日,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耽车乡王曲村口的坛形弧山上有一座天台庵,建于唐,庵院不大,院东矗立一唐碑,字迹风化不清。西临浊漳河,东南北三面农舍鳞次栉比,一望平畴,绿草如茵,树木苍翠。佛殿呈唐建风貌。1988年1月13日,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城镇
全镇18个行政村,国土面积157平方公里,1.2万余口人。治所设于石城村。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石城村为304年武乡羯族人石勒建立后赵后所修筑的驻兵、屯粮之所,因用石头修筑,谓之石头城,简称石城。旧城早废,名称一直沿用下来。现今仍是平顺县的一个重要集镇。石城镇是太行水乡旅游区的主体部分,山奇水秀,风光无限,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门寺就在石城镇的源头村的源头沟里。源头河沟长约8公里,处处有地表泉水迸出,形成一条常年性河流,注入浊漳河,因此源头的8个自然村合称源头村。龙门寺建在源头沟内的龙门山腰,此地山峦耸峙,峭壁悬崖,谷内恶化石凸起形如龙首,故曰龙门山,寺建于此,名亦因之。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北宋乾德年间改今名,明清又局部修葺。现存殿堂廊庑,布局严谨。其中西配殿为五代925年所建,三间悬山式,柱上出华斗拱一跳,无补间铺作,殿内无柱,梁枋简洁规整,犹存唐风。中国五代木构建筑悬山式殿宇仅此一例,堪称“中华之最”。大雄宝殿建于北宋年间,其它殿堂均为明清重建。集五代唐、宋、元、明、清木构建筑于一寺,为中国现存文物中所仅见。1996年11月20日,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城镇的东北部边陲,有一个村庄叫马塔,传说王莽赶刘秀时,刘秀的马跑到马塔山上时,又饥又渴,止步不前,打一鞭踏两步,一直把山坡上的石头都踏下了很深的马蹄印,直到现今山上仍有马蹄印。可是后边王莽的追兵追得紧,眼看就要赶上来了,刘秀只好下马藏身。待王莽追兵过后,刘秀才安全走出来重新上马赶路。为表示在此地得救的感激之情,他封这个救他生命的村子为“马踏村”。后因在村中修筑起一个八角十二层的砖塔,故将马踏改为马塔。
阳高乡
位于平顺县北部,全乡面积129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万多口人,是太行水乡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治所阳高村。阳高村,原名羊羔村,因此地气候适宜并在此养殖羔羊而得名,后取同音改名阳高村。阳高村中有一古寺,名叫淳化寺,系宋代原构,是全国仅存的128处宋代木结构古建之一。2001年6月,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阳高乡的车当村还有一宋代建筑佛头寺,该寺现存中殿一座,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其周围有五代建筑观音堂,清代建筑药王庙等,共同构成一组木结构古建筑群,2006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廻源头村:千百年来,民间流传廻源头村是呼延家将祖籍,原名呼延庄。话说呼延赞之子呼延丕显,在朝中被先王宋太宗赵光义封为靠山王、敬山王,人称呼延千岁。呼延丕显为人正直,居官清廉,满朝文武甚是拥戴。但却被奸臣庞文视为眼中钉,一心想把呼延丕显除掉。于是庞文父女二人设计险害,将呼延丕显家包括仆人303口绑在云阳法场斩首。然而当监斩官对被斩者验明正身时,却发现呼延家共305口人,尸首只303具,反复核对,才知道少了呼延丕显的两个公子呼延守用和呼延守信。原来他二人前些日子出外,接到举家遭劫的消息,不敢归还,悄悄挖出其祖父的尸骨,寻找到其父呼延丕显的头颅,返回故里安葬。过了数年后,庞文又派兵前来呼延庄剿杀呼延氏亲族。庞家兵将村子围了个水泄不通,呼延家远近亲族一个也不能逃脱,只好扶老携幼跪在军爷面前哀求。军爷见此惨状,于心不忍,又感念呼延家世代忠良,决定将呼延家族放生。于是灵机一动,让乡亲们找来鸡犬,军士们急急宰杀,刀枪染满血迹,回去复命。并嘱呼延一家隐姓埋名,不可再姓呼延,并大造声势呼延家被赶尽杀绝了,以蒙骗庞文奸贼。自此,此村也无呼延复姓者,全都改为姓晋。村名改为胡元庄。又过了多少年,村民们为怀念先祖,因当年呼延守信和呼延守用带回呼延丕显的头安葬在这里,就将村子叫成了呼延头村。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晋家迁徙外乡的希望能够回到呼延家祖籍祭祀,告诫子孙不可忘却祖籍,与祖籍晋姓商定把村名改成了廻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