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长治市平顺县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保存为word 打印 关闭
索引号000014349/2024-02713 成文日期2023-11-09
发文机关平顺县文化和旅游局 发布日期2023-11-09
发文字号 主题词

关于王鹏委员《关于推进我县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议》的回复

 时间:2017-08-20       大    中    小      来源:长治日报

尊敬的王鹏委员

《关于推进我县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议》已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平顺县积极探索创新文旅多元化融合发展模式,找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因地制宜地推进文旅融合,形成了“红色、绿色、古色”三大特色交相辉映的大旅游发展格局,推动文化和旅游深融合、真融合。

一、挖掘地域文化,发展“乡村记忆游”

近年来,我县注重挖掘地域文化特色,通过乡村文化记忆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等一系列措施,让文化活起来。从2017年至今,我县大力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着重对全县的历史文化、文物古迹、零散建筑物构件、传统生产生活用具通过资源调查、分类整理、建立档案等途径,广泛发动群众发掘梳理本乡本土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地方”、“老物件”、“老传统”、“老故事”、“老习惯”,形成了完整准确的文字记录和清晰详实的影像资料。目前,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基础信息,编制了乡村文化记忆工程《手册》。以白杨坡、岳家寨等古村落为乡村旅游示范点,通过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活态生活为本”的乡村生态旅游,推进乡村观光旅游向“乡村休闲度假游、田野调查研学游、康养生活体验游”的转型升级,把历史文化记忆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打造新时期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典范样板,为发展优质旅游、全域旅游、生态旅游作出积极贡献。

二、传承非遗文化,发展“特色民俗游”

我县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承载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独一无二的四景车大赛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刮街、传统棉纺织技艺、九曲黄河灯、院戏、西社八音会等不仅是我县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深具市场潜力的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我县通过“民间课堂”工程的开展以及每年举办的非遗展览、非遗传承人培训等一系列创新性举措,以及非遗民俗展馆、乡村记忆馆等的建设,把传统技艺传播出去,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持续兴趣与传承自觉,从而丰富、提升我县旅游参观学习的内容,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深度了解、关注、体验非遗文化。如今,“非遗”项目不仅是展示我县地方文化资源的窗口,同时也成为拉动我县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我县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非遗与旅游、研学融合发展之路。“非遗游”已成为平顺的一张亮丽名片。

三、弘扬劳模文化,发展“红色经典游”

平顺县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出了全国第一个互助组的组建者、爱国丰产运动的首创者、探索农村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行者——李顺达和唯一的一至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等全国著名劳模和百余名省部级劳模,孕育了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与时俱进、无私奉献的纪兰精神和劳模文化。西沟精神、李顺达精神、申纪兰精神是平顺劳模文化的内涵和渊源,也是平顺红色旅游文化的灵魂。近年来,我县以西沟红色旅游开发为轴心,重点打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劳模文化和劳模精神特色牌,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发展品位,按照由近及远,先易后难,红绿协调发展的原则,重点开发西沟、三里湾、崇岩、石埠头、东寺头、井底六个村的红色旅游项目。特别是加大对西沟劳模之乡和东寺头太行专署等革命遗址和纪念地的修复保护和挖掘开发力度,打造以西沟——三里湾——崇岩——石埠头——寺头——井底为主线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构建以红色西沟为龙头,以石埠头和三里湾,东寺头和井底挂壁公路为两翼的红色旅游新格局。

四、保护历史文化,发展“古迹遗址游”

平顺,是古建筑艺术的殿堂。在我县15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众多珍贵的古迹遗址。随着我县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我们不仅让游客领略太行山秀美的自然风光,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我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在遵从文物保护的前提下,不断深入开展文物价值挖掘工作对虹梯关、玉峡关两处古关的历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撰文在“沧桑”杂志发表,并入选《山西名关》一书;编辑出版《平顺文物》、《古韵平顺》、《绽放的华栱》等书籍,与县政协文史委、县旅游文化研究会合作编写了《平顺自然历史文化系列丛书》、《平顺古建精髓》、《旅游文化专刊》等,这些书籍以详实史料故事形式,全面展示平顺的历史文化精髓;并安排专人将平顺的历史传说、故事等进行文化挖掘、包装、整理,用生动有趣、雅俗共赏的语言文字编撰成导游词,使游客在游览中穿行历史隧道,领略祖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我县大云院、九天圣母庙、金灯寺石窟、龙门寺等文物保护单位陆续对外开放,通过对文物资源的利用,以及“文明守望工程”实施,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与利用,通过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文物+研学”相结合,依托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大遗址、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遗产资源发展研学游考古游等旅游新业态,实现了平顺独具特色的古建文化旅游文化的完美结合极大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五、丰富景区文化,发展“精品演艺游”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我县全面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结合“免费送戏下乡一百场”、“公共文化惠民演出”等活动,以政府购买服务或补贴的方式,整合演出团队,让公共文化活动成为景区的常态化演出。我县多场惠民演出走进通天峡、神龙湾、赤壁悬流等景区,把精品文化演艺奉献给广大游客,在宣传我县旅游资源的同时,搭建景区与游客的沟通互动平台,营造良好的景区氛围,从而提高游客的获得感,让文化更富活力、旅游富魅力,真正做到文旅深度融合。